文艺复兴时期,人们通过金属---盐的干馏制备冰---。16世纪德国炼金术士安德烈亚斯·利巴菲乌斯就把由这种方法产生的冰---和由醋中提取的酸进行了比较。因为水的存在,导致了---的性质发生很大改变,以至于在几个世纪里,化学家们都认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质。直到法国化学家阿迪(pierre adet)证明了这两种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。 [1] 1847年,德国科学家阿道夫·威廉·赫尔曼·科尔贝次通过无机原料合成了。反应历程如下:首先是经---化转化为,接着是四的高温分解后水解并氯化,从而产生三,后一步通过电解还原产生。1910年时,大部分的冰---提取自干馏木材得到的煤焦油。其工艺首先是将煤焦油通过氢氧化钙处理,然后将形成的钙用---酸化,得到其中的。1911年,在德国建成了上套氧化合成的工业装置装置,随后研发了低碳烷烃氧化生产的方法。

危险性闪点(℃):39---(%):4.0~17静电作用:可能有聚合危害燃烧性:自燃温度:463℃危险特性:能与氧化剂发生---反应,与与等反应剧烈。稀释后对金属有腐蚀性。浓度较高的具有腐蚀性,能导致皮肤,眼睛失明以及黏膜发炎,因此需要适当的防护。上述或水泡不一定马上出现,很大部份情况是暴露后几个小时出现。乳胶手套不能起保护作用,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应该带上的手套,例如手套。浓缩在实验室中燃烧比较困难,但是当环境温度达到39℃(102℉)的时候,它便具有可燃的威胁,在此温度以上,可与空气混合(---4%~17%体积浓度)。

主要制法有:
催化氧化法: 2ch3cho+o2***2ch3cooh
低压---化法(孟山都法):
ch3oh+co***ch3cooh其他方法 低碳烷或烯液相氧化法:
2c4h10+5o2***4ch3cooh+2h2o
以上各反应皆需催化剂与适宜的温度、压力。除合成法还有发酵法,我国用米或酒酿造---。
---由发酵法及木材干馏法制得,现一般由---或氧化制得,近年来利用---为原料通过催化、氧化制得(为催化剂,空气氧化后,得到的---是含有酮、醛、醇等的混合物)。
